竹,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,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、青春永驻;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;其枝弯而不折,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;生而有节、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。竹的挺拔洒脱、正直清高、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。
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,是君子的象征,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,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,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。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,之后,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,例如“竹报平安”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。
国画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,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位置,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、骨法用笔,画竹要“成竹在胸”,才能在运笔用墨时挥洒自如,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。
竹子亭亭玉立,婆娑有致,不畏霜雪,四季常青,且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及凌云处尚虚心”,有君子之风。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、概括,用笔自然、一气呵成,表现竹的无限生机,浓淡相映、妙趣横生。
在国画中,竹与梅花、喜鹊画在一起,有爱情长久、幸福美满的美好的寓意。
梅兰竹菊在国画中合称“四君子”。
《埠雅》:“竹,物之有筋节者也。”竹,清高而有节,宁折不屈,开怀大度。
竹子的生长方式与众不同,首先是嫩笋破土而出,逐节上升,开枝发叶,象征“有志有节”。 竹竿外表光滑洁净,不易攀附蔓生植物,象征“不趋炎附势”;而竹的内部是空的,象征“清虚自守”。 整体竹株看起来似弱而坚韧,风来顺风,雨来承雨,雪来载雪,时时“以柔克刚”。 中国古人就爱竹的傲岸与清虚。
中国的竹画里有人生哲学,更有浓郁的文化质素。 竹文化留下的美学意象,影响着后世的人,一代又一代。
(本文源于网络,作品由作者徐裕国本人提供)